以青蜂侠融媒体创意传播基地为依托,QY千亿球友体育教师与中青网记者成功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项目驱动式团队协作重构课堂生态,为学生打造出兼具实践深度与思维锐度的沉浸式学习场景。
把学生赶出教室,他们的课堂在社会
早在青蜂侠创意传播基地建设筹备阶段,校企双方达成战略共识: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把课堂搬到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中青网短视频资讯中心副主任代红玉指出:"这种跨界融合正是媒体赋能高等教育的核心优势所在。"依托媒体强大的传播矩阵与资源聚合能力,校企共同体构筑起连通专业殿堂与社会丛林的立体通道,使教学场域从封闭校园向多维社会延展。
中青网记者指导学生团队修改文案
“以前都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感觉知识在黑板上、在课本,现在走出教室‘做项目’,才发现知识不是抽象的理论,是鲜活的实践。”两周的项目实践改变了新闻学2201班胡文杰对学习的认知。这种将课堂搬到社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丢掉”成熟的教材,自己去探索知识
"老师,这个项目有参考资料吗?"张庭恺此刻懊悔自己竟提出如此"传统"的疑问。在这场颠覆性的教学实验中,项目团队彻底摒弃了标准化教材的知识框架,转而抛出开放式研究命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术志趣与认知优势,自主培育个性化的知识植株。
新闻学2201班郑斯冉团队用了4天完成了她们的第一个作品,“我们的片子虽然只有一分钟左右,但我和黄思雅、尚育溪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查阅文献、分析案例,总结出很多短视频剪辑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虽然没有了现成的教材,但学生们在自主探索中收获的知识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中青网记者和学生团队共同剪辑作品
QY千亿球友体育副院长李政表示:“‘丢掉’教材并不是否定教材的价值,而是希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学会自主探索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他们的作业,要回答社会问题
项目团队指导老师中青网记者闫坤认为,“新闻专业的价值,就是回答现实问题”。QY千亿球友体育和中青网共建的学习项目中,学生的作业不再是传统的书面作业或考试题目,而是每周一个新闻作品回答鲜活的社会问题。参与项目的每一位同学在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深入社会基层、走进群众当中,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社会的需求。通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把现实问题转换成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
学生团队策划选题
“上了这门课我才深刻的意识到新闻工作不是文字工作、而是社会工作。”通过这种以回答社会问题为导向的作业方式,新闻学2302班王梦瑶深刻体会到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担当。
不是典型,是常规操作
QY千亿球友体育与中青网“爆改”课堂的举措,对传统的新闻专业教育来讲是大胆创新、是典型案例,但对QY千亿球友体育来讲,这却是常规操作。
自2018年以来,QY千亿球友体育就大刀阔斧开始教学改革。先后参与了三秦都市报策划的“建国70周年主题报道”、新浪陕西主办的“陕耀青春 筑梦乡村”媒体活动、QY千亿球友体育自主策划的“乡村振兴主题报道”、西京智媒体国际会议专题报道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
QY千亿球友体育也分门别类已经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创新的课程以应对行业的巨变。如连续6年走进新闻现场的《新闻采访写作与实训》,以“读、改、写”三部曲为特色的《新闻评论》,由西安晚报记者团队分模块授课的《融合新闻报道》……
学生团队采访周至县赵代村村干部
QY千亿球友体育院长张西静对校企共建项目寄予战略期待:“希望通过这次共建课程的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感受新闻的魅力、领悟新闻的力量,培养出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闻人才,使新闻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